一个明星健身镜品牌之死

科技 1个月前 GJM
581 0
被lululemon收购三年后,Mirror沦为边缘项目,甚至可能从lululemon的版图中消失。

在收购Mirror三年之后,几乎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的lululemon或许要将Mirror打包出售了。

据彭博社、CNBC等多家外媒的报道,lululemon正在为Mirror寻求买家,已经与家用联网划船机品牌Hydrow进行洽谈,lululemon对此不予置评。

这一举措早有预兆,在今年3月的财报会议上,lululemon的CEO卡尔文·麦克唐纳(Calvin McDonald)承认,尽管更名后推出的lululemon Studio对公司忠诚度计划的发展确有一定助益,但对Mirror的收购,是公司的一次决策失误。

这不仅意味着,曾一度让资本趋之若鹜的健身镜公司,即便背靠大品牌也没有等来成功案例,换个角度来看,这也代表lululemon公司历史上的首次收购,就此以失败告终。

一个明星健身镜品牌之死

互联网健身公司退潮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懒熊体育在复盘时发现,从lululemon收购Mirror的初期开始,业务跨界过大、定位不准计划不清晰、团队融入受阻等内部问题就一直存在,lululemon需要总结的问题,远不止决策错误这么简单。

01 创业4年,撞上风口

对lululemon而言,这是一次让人失望的收购,但如果将时间拨回两三年前,疫情封锁导致消费者被困家中,家庭健身爆发式需求几乎肉眼可见,这种土壤让互联网健身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那个时间点,lululemon收购Mirror并不违背商业趋势。

在收购Mirror之前,lululemon在多个场合提到,公司的愿景是体验式运动生活品牌。2019年,他们就已经向Mirror投资了100万美元。加上这笔投资,创立4年的Mirror已经累计融资超7000万美元,是行业中不折不扣的明星公司。

在收购提案公开前,Mirror的估值为3亿美元。2020年,lululemon以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Mirror。麦克唐纳当时对纽约时报解释,收购Mirror不仅能让用户享受到多重体验,对于加强用户忠诚度、增强品牌的数字能力和互动性同样有效,“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连接lululemon用户、在他们健身和健康场景下的首选平台,而Mirror就是这个平台。”

一个明星健身镜品牌之死

虽然资本对这个收购案不乏质疑声,但也有行业分析师、投资人认可二者的合作。“在理想情况下,这种模式可以创造一个良性循环——用户上你的课、买你的产品,然后上更多的课。”市场研究公司NPD Group时尚行业专家Tamara Szames告诉加拿大杂志《海象》。

行业中其他竞争对手的情况也给了Mirror信心:2019年上市的Peloton,次年股价一路走高,顶峰时股价超过160美元;只比Mirror早一年创立的Tonal,2020年之后每笔融资的金额都超过1亿美元,还获得了众多顶级运动员的背书。

基于这种背景,lululemon为Mirror定了一个增长目标。2019年时,Mirror的收入约为4500万美元,收购当年超预期地实现了1.7亿美元的收入,于是lululemon将2021年的预期收入设定在2.5-2.75亿美元,但不久后又将预期砍半。如今,我们已经很难在财报和财报会议中获取到Mirror的收入信息。

2021年底,麦克唐纳在投资者会议上表示Mirror的销售情况符合预期,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泡沫已经被回到正轨的生活戳破了。

02 跨界过大,质疑不断

在互联网健身公司增长纷纷乏力时,越来越多矛盾浮上水面,有些矛盾甚至在Mirror被收购前就已埋下种子。

在Mirror部分员工心中,创始人布里恩·普特南(Brynn Putnam)创立公司之后,卖身就是重中之重。2021年时,商业媒体Insider采访过多位Mirror前员工,一位前产品经理表示,在产品都还没发布前,就已经有大公司和运动品牌过来参观视察,为此,普特南对于办公室的布置极其严苛,例如办公桌上不能放个人物品、公用厨房不准做饭,为的就是投资人到场时能看起来更加统一美观。

为了拉拢lululemon,普特南甚至让技术人员在24小时内到达lululemon高管位于温哥华的家中,帮忙安装和调试设备。

虽然Mirror高度重视投资人的体验,但对于产品的关注则不足。在收购完成时,Mirror的产品还面临着许多技术问题,例如经常连不上网、扬声器的质量不如人意。一位负责客户体验的前员工透露,收购的前几个月里,员工们对这款“漏洞百出”的产品感到担忧。

在被lululemon收购后,福布斯预测普特南持有股份的价值可能超过1.3亿美元。2021年9月,普特南离任Mirror CEO一职,如今看来,她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前套现离场,无疑是这场收购案中的最大赢家。

一个明星健身镜品牌之死

▲Mirror创始人布里恩·普特南

而在lululemon内部,员工对于鞋服产品怎样和健身镜一起营销和销售感到不解,但麦克唐纳并没有及时在内部透露太多计划。

有lululemon员工告诉Insider,无论是普特南还是麦克唐纳,对于Mirror的发展都缺乏有效的领导和沟通,Mirror团队和其他部门之间分工不明,乃至lululemon的品牌和创意团队,会拒绝参与Mirror相关的项目。

另一方面,服装公司收购硬件科技公司的操作实属少见,如果查阅耐克等大品牌的收购史不难发现,除了对服装品牌的收购,收购的科技公司多与提升品牌数据分析、消费者体验有关,核心还是为了卖鞋服和配件。

虽然lululemon也推出过洗发水、润肤露等产品,日用消费品与鞋服存在一定差距,但在技术设备、供应链、销售方式、员工培训等方面,远没有销售健身镜这么复杂。

lululemon的联合创始人奇普·威尔逊(Chip Wilson)告诉《海象》,lululemon的商店没有针对科技消费品的销售流程,收购Mirror只是受股东压力而做出的短期决策。

03 互联网健身,仍无成功案例

为了挽救Mirror,lululemon尝试过多种举措。

最简单的办法不外乎降价,Mirror的售价一度从接近1500美元降价近50%,如今又回升到1000美元左右。

即便如此,Mirror的销售难度依然不小。“自从我们收购以来,家庭健身赛道一直充满挑战。虽然会员喜欢我们的内容,但硬件销售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麦克唐纳也很坦白。

2022年10月,lululemon将Mirror部门更名为lululemon Studio,用户每个月支付39美元,即可使用Mirror及专属App访问lululemon Studio,订阅上万个课程内容,并且能在合作伙伴的线下课程中得到特别折扣。另外,为了加强用户参与度,吸引用户向付费会员转化,lululemon还同步推出了免费的lululemon基础会员计划,这部分会员可以浏览参与部分健身网课。

免费的lululemon基础会员计划在五个月内就拥有超过900万成员。lululemon内部有研究表明,lululemon Studio会员在品牌产品上的支出增加了 9%。但根据财报,lululemon Studio的商誉和资产减值在2022年减少4亿美元,是净利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lululemon Studio依然只是公司里很小的业务,在运动品牌营收整体放缓的2022年,lululemon的表现强劲,全年实现营收81亿美元,30%的同比增长速度,超过许多综合性大品牌,但不少投资人一直担心Mirror的收购会导致lululemon过于分心。

一个明星健身镜品牌之死

▲lululemon Studio

虽然出售公司暂无定论,但麦克唐纳已经明确表示不会维持目前对Mirror的投资水平。从今年夏天开始,lululemon继续保留硬件业务,但也会添加一个应用程序功能,允许用户无需购买硬件就能注册会员,只需支付较低的订阅费用,就能访问相同的内容。

也就是说,围绕硬件为中心的内容社区已经转向软件,Mirror会逐渐沦为边缘项目,甚至完全从lululemon的版图中消失。

如今,互联网健身公司普遍活得比较憋屈。Peloton的原CEO约翰·弗利(John Foley)被迫下台之后,和一些Peloton的联合创始人再创业,在网上销售起了定制地毯,而Peloton已经连续第八个季度亏损,2023财年第二季度营收继续同比下降30%。Tonal虽然获得了新一轮的融资,但估值较两年前已经跌去了10亿美元。

在重返健身房、回归户外成为常态后,Mirror的失败不能只看作一个单独的案例,也预示着互联网健身公司往后的日子只会更艰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懒熊体育”(ID:lanxiongsports),作者:李嘉咏,36氪经授权发布。

版权声明:GJM 发表于 2023年4月23日 am11:28。
转载请注明:一个明星健身镜品牌之死 | AI工具猫

相关文章

各个都是财大气粗的主儿。 文丨杨博宇 来源丨投中网 传统制造业公司正迎来二次创业的收获期。 近日,背靠潍柴动力的农业机械独角兽——潍柴雷沃向创业板提交了上市申请。 再往前推几个月,万向集团旗下的锂电池公司万向 123 ,已经进入上市流程。 正泰电器旗下的户用光伏运营商正泰安能也计划独立拆分上市。 潍柴动力、正泰电器、万向集团……这些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传统制造业公司,正在培育出一个又一个先进制造独角兽。不过与它们当年白手起家时不同,这些子公司不仅背靠巨头,更牵手了一批知名VC/PE。 潍柴的亲儿子 背后站着一批知名机构 先从最近的潍柴雷沃说起。 3月24日,潍柴动力发布公告称,分拆子公司潍柴雷沃至创业板上市申请,已经获得深圳证券交易所受理。如果IPO成功,这将是潍柴控股旗下第9家上市公司。 潍柴雷沃是国内农机装备赛道的龙头企业。潍柴雷沃的成长,始于潍柴动力在农机装备领域的布局。 90年代末,潍柴动力的掌门人谭旭光到欧洲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大型拖拉机可以卖到几十万甚至数百万一台,其利润之丰远非卡车轿车可以比拟。而相比之下,国内市场的主要农机产品手扶式拖拉机,产品低端、利润微薄。 谭旭光判断,高端农业机械一定是未来的极具增长潜力的赛道。2004年,潍柴动力参股设立了农机装备公司雷沃重工,并且作为供应商,为其提供发动机。 潍柴动力和雷沃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雷沃重工成立后,公司发展水平未如预期。这一方面是受限于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中国农业长期以来是小农经济,土地分散、小户经营。欧美大农场式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只存在于新疆、东北和华北的部分地区。另一方面,技术实力制约了包括雷沃在内的本土农机企业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需要两大核心技术——高性能的发动机和CVT无级变速器。前者是潍柴动力看家本领,但是后者则完全垄断在欧美国家手中。 转机发生在10年后。2015年,我国陆续出台了土地集约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农村土地流转和工业化管理加快,高端化和大型化的农机装备迎来快速增长期。 农业经营的环境变化,让潍柴动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机装备上。当时,在谭旭光的主导下,不断通过收购的方式,来壮大国产农机设备的技术实力。特别是2020年,潍柴动力斥资1400万欧元收购了奥地利威迪斯控股有限公司51%的股权。将CVT无级变速器的核心技术揽入囊中。 两大阻碍都迎刃而解,潍柴动力在高端农机装备的布局开始提速。2020年—2021年,经过多轮博弈和谈判,潍柴动力成为雷沃重工第一大股东(原第一大股东为天津雷沃重工),并随后将公司更名为“潍柴雷沃”,成为雷沃的真正掌舵人。 重组后,潍柴雷沃成为潍柴动力在农机装备赛道的重要支撑。它不仅获得了整机、电控、发动机、CVT等全套核心技术,而且在潍柴动力的帮助下完成产能、机制和文化的一些列内部改革。重组完成的潍柴雷沃,迅速扭转了常年亏损的局面。其产品轮式谷物收获机、玉米收获机市占率位居全国排第一,拖拉机、履带式收获机市占率位居第一。已经坐稳了国内高端农机赛道的头把交椅。 在潍柴雷沃的上市路上,自然也离不开风投的助力。 据天眼查显示,2016年潍柴雷沃(当时还是雷沃重工)获得了国投创新、冠亚投资、青特集团的融资。 2022年11月,潍柴雷沃披露新一轮战略融资完成。中央企业乡村振兴基金、欠发达地区发展基金、鲁信智农、中民创新、垦拓基金和无锡锦秋6家机构共投资9.1亿元。 其中,前两家机构是国家队,鲁信智农背后是山东省财政厅,中民创新是中化资本创投发起设立的农业赛道产业基金,垦拓基金是北大荒集团旗下的产业资本。 无锡锦秋呢,则是原字节财务投资负责人杨洁设立的锦秋基金。 潍柴雷沃聚集了国家、地方、上下游产业链和市场化机构的投资者。是知名VC/PE押注制造业巨头二次创业的代表之一。 巨头“创业”,风投捧场 像潍柴雷沃一样受到资本追捧的“富二代”可不少。正泰集团旗下的正泰安能,万向集团旗下的万向123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1984年,南存辉创办了正泰电器,从插座开关等小型电器起步,逐渐成长为电器设备制造的龙头。2006年,正泰集团开始二次创业,从传统的电器市场切入新能源产业。2015年,又成立了专注于户用光伏的正泰安能。 随着光伏产业成本的不断减低,户用光伏逐渐增长。特别是在2021年6月,“分布式光伏电站整县推进政策”实施后,户用光伏迎来爆发拐点。截至 2022年12 月,正泰安能户用光伏突破80万户,新增装机容量占全国户用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的30%,开发规模居全球第一。 而在正泰安能的背后站着一批大牌机构。2021年,正泰安能完成A轮10亿元融资。珠海通沛、IDG资本、季子投资、鋆昊资本、工银投资、红杉中国、浙民投、三峡绿色投资、天雅资本、浙江丝路基金参投。 2022年,正泰安能又完成B轮和B+轮融资。其中B轮融资15亿元,投资方为珠海通沛、IDG资本、杭实资管、华金资本、万银资产、天雅资本。B+轮融资22.29亿元,投资方为中俄能源基金、中国银行、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龙庆资本、南网建鑫基金、核聚资产、越秀产业基金。其阵容不可谓不豪华。 同为著名浙企的万向集团也是如此。 万向集团的前身是创立于1969年的公社作坊宁围农机厂。改革开放后,传奇浙商鲁冠球带领宁围农机厂转向汽车万向节生产,并且更名为“万向”。1994年,万向集团成长为万向节生产的行业龙头,其产品占到全国市场65%的份额。万向钱潮也于这一年在深圳上市,是我国乡镇企业上市的第一股。 进入21世纪后,鲁冠球力主万向集团向整车制造和新能源产业链扩张。以“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发展思路进行布局。万向123就是其中重要一环。 2013年1月,万向集团以2.56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规模最大的锂电池制造企业A123系统公司,后将其更名为万向123。万向123的电池材料覆盖磷酸铁锂、三元、固态技术路线,主要产品有12V/48V低压电池、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以及储能电池系统,是大众、沃尔沃、宝马、戴姆勒、奥迪、保时捷、法拉利、上汽等汽车巨头的供应商。 2022年万向123获得国开发展基金、盈科资本、工银瑞信、工银投资等机构9亿元投资。投后估值高达400亿,是锂电池赛道又一超级独角兽。 除此之外,三一重工旗下的建筑工业化公司三一筑工先后完成两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博裕资本、中信聚信投资、启源资本和碧桂园创投。 长城汽车旗下的氢燃料电池研发商未势能源先后获得国投招商、人保资本、建信股权、智科资产、博时资本、中建材新材料基金的投资。 长虹集团旗下的光电连接器研发商华丰集团获得深创投、红塔创投、海通创新证券投资、越秀产业基金、北交投资、东兴资本等机构的投资。 如果再仔细梳理改革开放初期成立的制造企业,就会发现在这些传统巨头旗下都有不少先进制造赛道的创新型公司。它们大多在2010年前后设立或重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人问津,但在2020年后都开始获得大量融资。 “交个朋友”型投资 单从财务数据上看,这些隐形“富二代”们好像完全不需融资。它们不仅有强大的靠山,而且自身经营状况也不俗。 比如,正泰安能2021年营收57亿元,净利润8.34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70.92亿元,净利润12.34亿元。潍柴雷沃2021年营业收入172.16亿元,净利润12.35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141.71亿元,净利润7.13亿元。 各个都是财大气粗的主儿。 不过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多。有的企业确实现金充沛,但有的企业“属于重资产投入,需要吸引外部资金来减轻压力。” 还是以正泰安能为例。据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其负债总额为294.52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5.49%。如果完全由母公司来运营,也着实吃不消。特别是在产能扩建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量更大。分拆融资,就是一个减轻资金压力的方式。 不过除了钱,母公司还对外界有其他需求——比如降低转型升级带来的风险。 正泰电器2006年进军光伏新能源时,走的是和隆基、通威不同的技术路线。隆基、通威押注晶硅,正泰电器选择薄膜。 当时正泰新能源总裁陆川解释了这一路径选择,“薄膜用料是晶硅的200分之一,对材料依赖弱。转化率虽然低一点,但成本低很多。”正泰电器似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创新”并未按照它的剧本演进。2012年,国际硅料价格从每公斤500美元跌至15.75美元。原本在薄膜路线上建立的技术和成本优势荡然无存。 不过正泰电器是幸运的,押错技术路线,它只付出了约10亿元人民币和6年时间的代价。而同样押注薄膜的汉能集团却走向了破产。 可见,传统制造业巨头在转型升级中面临巨大风险——不转必死,一转就死。它们需要不仅能够提供资金,更能够在创新上提供帮助的“朋友”。 风险投资可以成为这样的朋友。经济学家许小年曾经在针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演讲中提到,中国制造业的创新活动需要风险资本的介入。因为“创新活动的高风险、高回报,就决定了创新的机制,一定是基于市场的风险投资。” 于是,在制造业巨头二次创业中,风险资本为其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的选择——一方面,转型的巨量资金得到补充;另一方面能够利用风险投资机构的“社交网络”,提升对创新的感知力和控制力。 一个更鲜明的例子是,当年南方某制造业公司(也是细分赛道龙头)主动找到高瓴资本,希望对方能够帮助自己实现转型升级。这样的例子说明,制造业企业甚至是体量庞大的巨头,在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时,已经改变了原来创业时单兵独勇的打法,开始尝试联合早期投资机构共同合作。 而对于机构而言,这样的机会无疑是一块“肥肉”。 盈科资本董事长钱明飞在谈及投资万向123时就说道,“这类既具备引领性技术纵向优势又兼顾产业生态链横向统筹的优质企业,是盈科资本不容错过的核心资产。”这句话不仅可以用来强调万向123的优势,也可以来描述不少制造业巨头二次创业项目的整体特点。 另外,“这确实是安全度和确定性更高的机会”,在某人民币头部机构的李斌(化名)向我说道,“起码人家也是真金白银砸进来的,不是靠PPT融资吹概念。”而且如果是在当下一些高景气度的赛道,比如新能源、新材料等。这样的投资机会就显得更加可贵。另一方面,对于市场化的机构而言,这样的投资也能够补充自己在产业端的背景。“榜上产业界的大佬,也可以方便为日后投资早期项目时提供产业界的背书和资源。” 不过对于机构而言,真正的问题是能否接住机会。在某地方国有投资平台任职的卢勇(化名)就分析道,“一笔融资就好几十亿,平均下来每家机构就得出几亿。除了各地的产业资本和地方政府,玩得起的都是一些大机构。” 这在前文三个企业案例的股东名录里也可以得到印证。投资方基本上是三种机构:国家队、大产投和红杉高瓴这样的大机构。“这是一种‘交朋友’性质的融资。有的企业还涉及到国企混改。哪些机构有分量能够成为朋友,哪些朋友又能够投进来,其实都有着复杂的利益博弈。”一位投资人这么对笔者说道。 不过,无论风险投资机构能不能接住,有一点毋庸置疑——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迎来丰收期。据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制造业IPO数量149家,是去年全年IPO数量最多的行业;募资规模达1491.72亿元,占到整个市场的25%。今年1月和2月,制造业的IPO数量也位居榜首。 而且一级市场的投资热度也持续不减。1月份,制造业投资案例79起,仅次于IT与信息化赛道;交易规模21.80亿美元,位列第一。2月份,制造业的投资多达93起,交易规模达到38.46亿美元,数量和金额都位列第一。 纵使并非所有机构都能参与到巨头们的二次创业中,但对于大部分机构而言,还有更多制造类的创新项目等待着资本加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杨博宇,36氪经授权发布。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