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成为中国的英伟达?

科技 2个月前 GJM
363 0
新的征途。

谁能成为中国的英伟达?

由于访问量过大,时下爆火的ChatGPT一度暂停注册。

4月5日,OpenAI暂停了ChatGPT Plus(20美元/月)的销售,一天后又重新恢复,暂停注册的原因就是——算力需求量超载。

谁能成为中国的英伟达?

▲来源:ChatGPT官网

此前,ChatGPT还出现了大规模封号,并禁止使用亚洲节点登录。这都是因为批量注册账号,会出现API滥用,导致访问量过大造成算力不足。

OpenAI踩下的这脚“刹车”,在大洋彼岸的A股市场掀起了巨浪,AI算力概念股瞬间成为热炒的香饽饽。

因为,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底层基座,谁掌握了算力资源,谁就拥有了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终极武器”。

AI的“iPhone时刻”

6年前,黄仁勋亲自向OpenAI交付了第一台搭载A100芯片的超级计算机,帮助后者创造了ChatGPT,成为AI时代的引领者。

而在3月22日召开的GTC大会上,黄仁勋又拿出了速度能快10倍的英伟达HGX A100,“可以将大语言模型的处理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

作为“当前唯一可以实际处理ChatGPT的GPU提供商”,英伟达是当之无愧的AI算力王者。AI大爆炸推动英伟达股价在今年上涨了84%,目前,其市值飙升到6678亿美元(约合4.6万亿人民币),是全球最大市值的芯片企业,已是传统芯片霸主英特尔市值的近五倍。

作为英伟达性能最好的芯片,一颗A100售价1.5万美元。TrendForce分析认为,要处理1800亿参数的GPT-3.5大型模型,需要2万颗GPU芯片,大模型商业化的GPT需要超过3万颗。

谁能成为中国的英伟达?

▲GPT各版本参数量几何式增长,资料来源:OpenAI 官网,安信证券

这意味着,一家企业要想实现AIGC商业化,仅在算力上的花费就高达4.5亿美元(31亿人民币),可以预想,算力产业蕴含的经济价值有多么庞大。

据报道,国内目前拥有超1万枚GPU的企业不超过5家,拥有1万枚英伟达A100芯片的最多可能只有一家。更多的中国公司都只能采购英伟达的中低端性能产品。

黄仁勋在大会上四次提到AI的“iPhone时刻”已经来临,在这个历史性的变革时刻,中国不能缺席。

2018年,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首次提出“算力经济”概念。2022年2月,“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谁能成为中国的英伟达?

张云泉还指出,未来国家很可能组建一家类似国家电网的机构,即国家算网,快则5年,慢则10年。

可以看出,AI算力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据机构统计,2021年,我国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算力产业规模,已经达到2.6万亿元,直接和间接分别带动经济总产值2.2万亿和8.2万亿元。

AI的长征之路已经开启,但打开AI之门的金钥匙,不能紧紧被他人掌控,中国企业正在奋起直追。

谁能成为中国的英伟达?

CPU带领人类进入PC时代,移动芯片掀起移动互联网浪潮,而AI芯片打破了AI产业此前长达数十年的算力瓶颈。

如今,算力经济,横空出世。针对AI算力的军备竞赛早已拉开。

去年7月,美国BIS发布《出口管制条例》,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芯片及设备,英伟达A100型芯片就在出口管制名单中。

谁能成为中国的英伟达?

A100和H100被禁止后,中国企业只能奢望它的替代品A800和H800。据称,国内几家头部互联网企业都向英伟达下了1.5万~1.6万左右的A800和H800订单,涉及金额大概在十亿美金左右。

但就算是最佳替代品A800,也只能说是A100的“阉割版”,传输速度和运算性能只有A100的七成功力。

据称,百度文心一言的冲刺阶段,“几乎将整个集团所有的A100都调给了文心一言。”

在这场不能输的AI战争中,国产替代潜力无穷,A股市场也不乏精兵强将。可以分为两大层面。

其一,AI超算中心。

AI超算中心可以看做AI的核心基础设施。中科曙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早在1993年,曙光就突破国际封锁,研发出高性能计算机“曙光一号”;自主研发的曙光1000-曙光6000帮助中国超算拿下了多个第一。

目前,我国运行着三台百亿亿次(E级)运算能力的超算原型机,分别是神威E级原型机,天河E级原型机和曙光E级原型机,背后分别站着江南计算技术研究院、国防科大和中科曙光。

有分析认为,如果以最新的运算性能排座次,我国三大超级计算机可以位居全球前三名。而且在2015年美国芯片禁售令后,这三台计算机都搭载了“中国芯”。

三大超级计算机中,中科曙光是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且商业化程度最高的企业,因此说中科曙光是A股最为纯正的算力股,也不遑多让。

随着头部互联网及科技企业纷纷推出大语言模型,国内对算力资源的需求将呈现井喷。算力云端租赁将成为算力供给的最优解。英伟达就推出了相关服务,月租价格36999美元起。

谁能成为中国的英伟达?

目前,中科曙光在全国部署了50多个云计算数据中心,掌握全国最大算力资源,今年还正式上线“算力交易平台”,第三方可以接入算力资源池。而且,公司已经助力百度、紫东太初等大模型训练,为其提供AI算力服务以及AI服务器等基础设施。

其二,AI芯片。

AI芯片可以说是算力的心脏,是AI长征路上的“火种”。

站在中科曙光背后的海光信息,就是为算力资源提供动能的“中国芯”民族企业。

中科曙光为海光信息第一大股东,背靠中科院,海光拥有深厚的研发实力,同时中科曙光作为大股东和大客户,海光不愁销路。

2021年开始,公司业绩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业绩快报,2022年,海光信息营收51.25亿元,同比增长超1.2倍;归母净利润8.02亿元,同比大增145.18%。

未来,公司CPU产品受益于国产替代,在政府、金融等企业采购中将持续获益;而DCU产业,由于AI产业的爆发,将成为快速崛起的新增长点。

此外,海光信息拥有AMD的x86架构技术授权,也因此成为国内唯一一家生产x86芯片企业。基于成熟的x86系统,相比龙芯、申威、飞腾等企业,海光信息可以降低客户切换成本,拥有生态优势。

海光信息就是A股稀缺的国产CPU+DCU(加速计算芯片)领军企业。一般而言,算力可分为三大部分,即基础算力、智能算力和超算算力,而AI大模型需要的就是智能算力。

谁能成为中国的英伟达?

DCU作为专注通用计算、单纯提供人工智能算力的产品,海光信息已经有所斩获。目前,国内唯一能支持FP64双精度浮点运算的,只有海光的DCU深算一号。

谁能成为中国的英伟达?

▲来源:海光信息招股书、平安证券研究所

对标英伟达A100产品,海光深算一号基本能发挥出其70%的性能水平。据投资者互动平台信息,海光深算二号正处于研发阶段,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另一家拥有“硬实力”的就是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公司是全球少数全面掌握AI芯片技术的企业之一。

寒武纪产品矩阵涉及云端产品、边缘产品和IP授权及软件,前两者对标英伟达、AMD,IP授权则对应英国的ARM。

谁能成为中国的英伟达?

而云端芯片就是目前大语言模型最为需要的动能来源,在该领域,英伟达A100/H100系列占据金字塔顶尖位置。

作为追赶者,寒武纪推出思元系列,思元290、思元370等已经进入浪潮、联想、阿里云等多家头部客户。自思元220自发布以来,累计销量也已突破百万片。

2022年3月,寒武纪正式发布新款训练加速卡“MLU370-X8”,配备了思元370,主要面向AI训练任务。

最新的思元590芯片正在快速迭代中,该芯片浮点运算能力较290有较大提升,公司的云端产品性能有望进一步提升。

但寒武纪的最大问题还是持续亏损,2022年业绩快报显示,该年度亏损11.66亿元,同比继续下滑41%,亏损面进一步扩大。这也是公司股价此前巨幅下跌的核心原因。

公司复杂计算芯片需要持续大量的研发投入,仅2022年上半年,寒武纪研发费用就高达6.3亿元,同比增长51.45%。

在ChatGPT带来的AI热潮中,寒武纪于2023年以来股价已经暴涨了近3倍,而公司2022年业绩快报显示年度营收7.29亿元,同比增长仅有1.11%。倘若未来其AI芯片仍未真正实现业绩爆发,股价暴涨过后,也会出现杀跌的风险。

继百度之后,360、阿里、华为、腾讯、商汤等企业均表示将推出自己的大语言模型,作为行业“卖水人”和基础设施提供者,底层的算力企业无疑受益匪浅。

在这场AI的征途中,中国算力企业万象竞逐的画面才刚刚开始。

谁能成为中国的英伟达?

谁能成为中国的英伟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市值观察”(ID:shizhiguancha),作者:市值观察,36氪经授权发布。

版权声明:GJM 发表于 2023年4月8日 pm1:54。
转载请注明:谁能成为中国的英伟达? | AI工具猫

相关文章

各个都是财大气粗的主儿。 文丨杨博宇 来源丨投中网 传统制造业公司正迎来二次创业的收获期。 近日,背靠潍柴动力的农业机械独角兽——潍柴雷沃向创业板提交了上市申请。 再往前推几个月,万向集团旗下的锂电池公司万向 123 ,已经进入上市流程。 正泰电器旗下的户用光伏运营商正泰安能也计划独立拆分上市。 潍柴动力、正泰电器、万向集团……这些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传统制造业公司,正在培育出一个又一个先进制造独角兽。不过与它们当年白手起家时不同,这些子公司不仅背靠巨头,更牵手了一批知名VC/PE。 潍柴的亲儿子 背后站着一批知名机构 先从最近的潍柴雷沃说起。 3月24日,潍柴动力发布公告称,分拆子公司潍柴雷沃至创业板上市申请,已经获得深圳证券交易所受理。如果IPO成功,这将是潍柴控股旗下第9家上市公司。 潍柴雷沃是国内农机装备赛道的龙头企业。潍柴雷沃的成长,始于潍柴动力在农机装备领域的布局。 90年代末,潍柴动力的掌门人谭旭光到欧洲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大型拖拉机可以卖到几十万甚至数百万一台,其利润之丰远非卡车轿车可以比拟。而相比之下,国内市场的主要农机产品手扶式拖拉机,产品低端、利润微薄。 谭旭光判断,高端农业机械一定是未来的极具增长潜力的赛道。2004年,潍柴动力参股设立了农机装备公司雷沃重工,并且作为供应商,为其提供发动机。 潍柴动力和雷沃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雷沃重工成立后,公司发展水平未如预期。这一方面是受限于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中国农业长期以来是小农经济,土地分散、小户经营。欧美大农场式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只存在于新疆、东北和华北的部分地区。另一方面,技术实力制约了包括雷沃在内的本土农机企业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需要两大核心技术——高性能的发动机和CVT无级变速器。前者是潍柴动力看家本领,但是后者则完全垄断在欧美国家手中。 转机发生在10年后。2015年,我国陆续出台了土地集约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农村土地流转和工业化管理加快,高端化和大型化的农机装备迎来快速增长期。 农业经营的环境变化,让潍柴动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机装备上。当时,在谭旭光的主导下,不断通过收购的方式,来壮大国产农机设备的技术实力。特别是2020年,潍柴动力斥资1400万欧元收购了奥地利威迪斯控股有限公司51%的股权。将CVT无级变速器的核心技术揽入囊中。 两大阻碍都迎刃而解,潍柴动力在高端农机装备的布局开始提速。2020年—2021年,经过多轮博弈和谈判,潍柴动力成为雷沃重工第一大股东(原第一大股东为天津雷沃重工),并随后将公司更名为“潍柴雷沃”,成为雷沃的真正掌舵人。 重组后,潍柴雷沃成为潍柴动力在农机装备赛道的重要支撑。它不仅获得了整机、电控、发动机、CVT等全套核心技术,而且在潍柴动力的帮助下完成产能、机制和文化的一些列内部改革。重组完成的潍柴雷沃,迅速扭转了常年亏损的局面。其产品轮式谷物收获机、玉米收获机市占率位居全国排第一,拖拉机、履带式收获机市占率位居第一。已经坐稳了国内高端农机赛道的头把交椅。 在潍柴雷沃的上市路上,自然也离不开风投的助力。 据天眼查显示,2016年潍柴雷沃(当时还是雷沃重工)获得了国投创新、冠亚投资、青特集团的融资。 2022年11月,潍柴雷沃披露新一轮战略融资完成。中央企业乡村振兴基金、欠发达地区发展基金、鲁信智农、中民创新、垦拓基金和无锡锦秋6家机构共投资9.1亿元。 其中,前两家机构是国家队,鲁信智农背后是山东省财政厅,中民创新是中化资本创投发起设立的农业赛道产业基金,垦拓基金是北大荒集团旗下的产业资本。 无锡锦秋呢,则是原字节财务投资负责人杨洁设立的锦秋基金。 潍柴雷沃聚集了国家、地方、上下游产业链和市场化机构的投资者。是知名VC/PE押注制造业巨头二次创业的代表之一。 巨头“创业”,风投捧场 像潍柴雷沃一样受到资本追捧的“富二代”可不少。正泰集团旗下的正泰安能,万向集团旗下的万向123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1984年,南存辉创办了正泰电器,从插座开关等小型电器起步,逐渐成长为电器设备制造的龙头。2006年,正泰集团开始二次创业,从传统的电器市场切入新能源产业。2015年,又成立了专注于户用光伏的正泰安能。 随着光伏产业成本的不断减低,户用光伏逐渐增长。特别是在2021年6月,“分布式光伏电站整县推进政策”实施后,户用光伏迎来爆发拐点。截至 2022年12 月,正泰安能户用光伏突破80万户,新增装机容量占全国户用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的30%,开发规模居全球第一。 而在正泰安能的背后站着一批大牌机构。2021年,正泰安能完成A轮10亿元融资。珠海通沛、IDG资本、季子投资、鋆昊资本、工银投资、红杉中国、浙民投、三峡绿色投资、天雅资本、浙江丝路基金参投。 2022年,正泰安能又完成B轮和B+轮融资。其中B轮融资15亿元,投资方为珠海通沛、IDG资本、杭实资管、华金资本、万银资产、天雅资本。B+轮融资22.29亿元,投资方为中俄能源基金、中国银行、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龙庆资本、南网建鑫基金、核聚资产、越秀产业基金。其阵容不可谓不豪华。 同为著名浙企的万向集团也是如此。 万向集团的前身是创立于1969年的公社作坊宁围农机厂。改革开放后,传奇浙商鲁冠球带领宁围农机厂转向汽车万向节生产,并且更名为“万向”。1994年,万向集团成长为万向节生产的行业龙头,其产品占到全国市场65%的份额。万向钱潮也于这一年在深圳上市,是我国乡镇企业上市的第一股。 进入21世纪后,鲁冠球力主万向集团向整车制造和新能源产业链扩张。以“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发展思路进行布局。万向123就是其中重要一环。 2013年1月,万向集团以2.56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规模最大的锂电池制造企业A123系统公司,后将其更名为万向123。万向123的电池材料覆盖磷酸铁锂、三元、固态技术路线,主要产品有12V/48V低压电池、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以及储能电池系统,是大众、沃尔沃、宝马、戴姆勒、奥迪、保时捷、法拉利、上汽等汽车巨头的供应商。 2022年万向123获得国开发展基金、盈科资本、工银瑞信、工银投资等机构9亿元投资。投后估值高达400亿,是锂电池赛道又一超级独角兽。 除此之外,三一重工旗下的建筑工业化公司三一筑工先后完成两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博裕资本、中信聚信投资、启源资本和碧桂园创投。 长城汽车旗下的氢燃料电池研发商未势能源先后获得国投招商、人保资本、建信股权、智科资产、博时资本、中建材新材料基金的投资。 长虹集团旗下的光电连接器研发商华丰集团获得深创投、红塔创投、海通创新证券投资、越秀产业基金、北交投资、东兴资本等机构的投资。 如果再仔细梳理改革开放初期成立的制造企业,就会发现在这些传统巨头旗下都有不少先进制造赛道的创新型公司。它们大多在2010年前后设立或重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人问津,但在2020年后都开始获得大量融资。 “交个朋友”型投资 单从财务数据上看,这些隐形“富二代”们好像完全不需融资。它们不仅有强大的靠山,而且自身经营状况也不俗。 比如,正泰安能2021年营收57亿元,净利润8.34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70.92亿元,净利润12.34亿元。潍柴雷沃2021年营业收入172.16亿元,净利润12.35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141.71亿元,净利润7.13亿元。 各个都是财大气粗的主儿。 不过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多。有的企业确实现金充沛,但有的企业“属于重资产投入,需要吸引外部资金来减轻压力。” 还是以正泰安能为例。据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其负债总额为294.52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5.49%。如果完全由母公司来运营,也着实吃不消。特别是在产能扩建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量更大。分拆融资,就是一个减轻资金压力的方式。 不过除了钱,母公司还对外界有其他需求——比如降低转型升级带来的风险。 正泰电器2006年进军光伏新能源时,走的是和隆基、通威不同的技术路线。隆基、通威押注晶硅,正泰电器选择薄膜。 当时正泰新能源总裁陆川解释了这一路径选择,“薄膜用料是晶硅的200分之一,对材料依赖弱。转化率虽然低一点,但成本低很多。”正泰电器似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创新”并未按照它的剧本演进。2012年,国际硅料价格从每公斤500美元跌至15.75美元。原本在薄膜路线上建立的技术和成本优势荡然无存。 不过正泰电器是幸运的,押错技术路线,它只付出了约10亿元人民币和6年时间的代价。而同样押注薄膜的汉能集团却走向了破产。 可见,传统制造业巨头在转型升级中面临巨大风险——不转必死,一转就死。它们需要不仅能够提供资金,更能够在创新上提供帮助的“朋友”。 风险投资可以成为这样的朋友。经济学家许小年曾经在针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演讲中提到,中国制造业的创新活动需要风险资本的介入。因为“创新活动的高风险、高回报,就决定了创新的机制,一定是基于市场的风险投资。” 于是,在制造业巨头二次创业中,风险资本为其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的选择——一方面,转型的巨量资金得到补充;另一方面能够利用风险投资机构的“社交网络”,提升对创新的感知力和控制力。 一个更鲜明的例子是,当年南方某制造业公司(也是细分赛道龙头)主动找到高瓴资本,希望对方能够帮助自己实现转型升级。这样的例子说明,制造业企业甚至是体量庞大的巨头,在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时,已经改变了原来创业时单兵独勇的打法,开始尝试联合早期投资机构共同合作。 而对于机构而言,这样的机会无疑是一块“肥肉”。 盈科资本董事长钱明飞在谈及投资万向123时就说道,“这类既具备引领性技术纵向优势又兼顾产业生态链横向统筹的优质企业,是盈科资本不容错过的核心资产。”这句话不仅可以用来强调万向123的优势,也可以来描述不少制造业巨头二次创业项目的整体特点。 另外,“这确实是安全度和确定性更高的机会”,在某人民币头部机构的李斌(化名)向我说道,“起码人家也是真金白银砸进来的,不是靠PPT融资吹概念。”而且如果是在当下一些高景气度的赛道,比如新能源、新材料等。这样的投资机会就显得更加可贵。另一方面,对于市场化的机构而言,这样的投资也能够补充自己在产业端的背景。“榜上产业界的大佬,也可以方便为日后投资早期项目时提供产业界的背书和资源。” 不过对于机构而言,真正的问题是能否接住机会。在某地方国有投资平台任职的卢勇(化名)就分析道,“一笔融资就好几十亿,平均下来每家机构就得出几亿。除了各地的产业资本和地方政府,玩得起的都是一些大机构。” 这在前文三个企业案例的股东名录里也可以得到印证。投资方基本上是三种机构:国家队、大产投和红杉高瓴这样的大机构。“这是一种‘交朋友’性质的融资。有的企业还涉及到国企混改。哪些机构有分量能够成为朋友,哪些朋友又能够投进来,其实都有着复杂的利益博弈。”一位投资人这么对笔者说道。 不过,无论风险投资机构能不能接住,有一点毋庸置疑——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迎来丰收期。据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制造业IPO数量149家,是去年全年IPO数量最多的行业;募资规模达1491.72亿元,占到整个市场的25%。今年1月和2月,制造业的IPO数量也位居榜首。 而且一级市场的投资热度也持续不减。1月份,制造业投资案例79起,仅次于IT与信息化赛道;交易规模21.80亿美元,位列第一。2月份,制造业的投资多达93起,交易规模达到38.46亿美元,数量和金额都位列第一。 纵使并非所有机构都能参与到巨头们的二次创业中,但对于大部分机构而言,还有更多制造类的创新项目等待着资本加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杨博宇,36氪经授权发布。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