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根本不存在?ChatGPT之父Sam Altman首次公开表态,最新视频流出

科技 1个月前 GJM
474 0
4月13日,OpenAI CEO、GPT-4老板Sam Altman在接受视频采访时的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惊呆了:「压根就没有GPT-5」!

GPT-5根本不存在?ChatGPT之父Sam Altman首次公开表态,最新视频流出

Sam Altman辟谣了!根本就没有GPT-5!

之前一直有大瓜称,GPT-5正在秘密训练中,预计年底上线。群众们奔走相告,可以说万分期待。

结果,就在刚刚,Sam Altman亲口辟谣了这个大瓜。

他言之凿凿地说:「我们现在并没有训练GPT-5,目前只是在GPT-4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工作而已。」

GPT-5根本不存在?ChatGPT之父Sam Altman首次公开表态,最新视频流出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e letter claimed OpenAI is training GPT-5 right now. We are not and won't for some time. We are doing other things on top of GPT-4 that I think have all sorts of safety issues that are important to address and were totally left out.

所以,从头到尾,根本就没有GPT-5这回事??

GPT-5根本不存在?ChatGPT之父Sam Altman首次公开表态,最新视频流出

第二个大瓜是,Altman对于AI大佬暂停超强AI训练的联名信,也首次做了回应。

让我们看看,目前网上流出的3分钟视频里,Altman究竟说了什么。

对联名信首次表态

此前,图灵奖得主Yoshua Bengio、苹果创始人、马斯克等全球大佬联合起来签署了公开信,对GPT-5发出围剿。现在,签名人数已经突破了2.5万。

GPT-5根本不存在?ChatGPT之父Sam Altman首次公开表态,最新视频流出

随后,另一图灵奖得主Yann LeCun、吴恩达等大佬也纷纷表明自己没有署名的原因。

虽然公开措辞是「针对所有AI机构」,但大家都明白,这封信就差没点OpenAI的名了。

GPT-5根本不存在?ChatGPT之父Sam Altman首次公开表态,最新视频流出

然而,万千目光集于一身的Sam Altman却始终对此保持沉默,从未公开表露自己对于这封信的态度。

现在,Sam Altman终于在Lex Fridman的第2轮访谈中公开表态:我赞同这个倡议的一部分,但它也遗漏了很关键的一点。

GPT-5根本不存在?ChatGPT之父Sam Altman首次公开表态,最新视频流出

他的原话是:「这个倡议的其中一部分,我是十分赞同的。就像我们训练完GPT-4以后,也是等了六个月才发布。」

Altman强调,OpenAI花了很长时间研究GPT-4的安全性,接受了外部审核,也进行了内部的红队演习。

总之,OpenAI已经尽最大努力去了解,这个模型究竟发生了什么,而且让整个过程谨慎再谨慎。

他自豪地表示:自从我们发布GPT-4以后,一切都很不错。

的确,GPT-4的安全能力确实无可指摘,用Altman的话说,它也许不是功能最强大的模型,但肯定是目前未知最安全、最对齐的模型。

因此,对于公开信的这一部分,Altman是百分百赞同的,他还表示,随着模型的能力越来越强,与之对应的安全措施确实需要增加。

GPT-5根本不存在?ChatGPT之父Sam Altman首次公开表态,最新视频流出

否认:根本就没有GPT-5

不过,Altman随即石破天惊地指出了这封信的「华点」。

他指出,这封公开信遗漏了最含技术性的一个细微之处——我们该在哪里停止。

接着,他说出了让在场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一句话——「我们根本就没在训练GPT-5」。

这封信一开始的版本,说OpenAI正在训练GPT-5。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这样做。所以这么来看,这封信就有些愚蠢了。

GPT-5根本不存在?ChatGPT之父Sam Altman首次公开表态,最新视频流出

不过,他承认,在GPT-4发布后,OpenAI确实做了很多别的事情,并且也在忙着处理各种亟待解决的安全性问题。

而在他眼里,签署一封公开信,并不是提出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

我们的唯一区别,就是更坦诚

Lex还在访谈中提问道:我发现,你从不避讳到处谈话,OpenAI的其他人也是如此。其它公司都会在发布AI产品时,都会更保密一些,但你们却为何如此坦诚呢?你们未来还会继续保持这种坦诚吗?

GPT-5根本不存在?ChatGPT之父Sam Altman首次公开表态,最新视频流出

Altman回答说,我们当然会一直保持坦诚。

因为OpenAI坚信,ChatGPT技术会影响所有人,所以他们大胆地选择把一个还不完美的AI系统公之于众,让所有人都囊括在这个讨论体系中。

GPT-5根本不存在?ChatGPT之父Sam Altman首次公开表态,最新视频流出

尽管这让OpenAI背负上了种种「声誉风险」,种种骂名,会需要在公众面前改口,让自己难堪。

但是至少,所有人就都能体验和思考这项新技术,了解AI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Altman认为,这样做值得。

GPT-5根本不存在?ChatGPT之父Sam Altman首次公开表态,最新视频流出

很多公司不愿意多说一句话,除非他们确定这句话一定是对的。

而OpenAI认为,保持坦诚比别的选择都要好。

OpenAI的一大目标就是,让全世界都参与进来,一起思考新技术,建立新机构,弄清人类想要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

OpenAI另一创始人:未来属于我们所有人

就在活动的同一天,OpenAI的总裁兼联合创始人Greg Brockman,也发了一段长文强调公司对模型的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视的:

GPT-5根本不存在?ChatGPT之父Sam Altman首次公开表态,最新视频流出

有关AI发展速度的讨论中,有一个底层的核心理念,那就是我们需要非常重视安全性问题,谨慎前行。这对于我们的目标来说十分重要。

我们花了6个月的时间测试GPT-4,力图让这个AI更加安全。这一成就建立在我们多年来步调一致的研究之上。

我们计划继续加强我们就安全问题采取的措施,更积极地面对安全性问题——要比很多用户想的更积极。

大体上我们的目标是,每一个我们推出的模型,都是最一致的。而我们也做到了,从GPT-3,GPT-3.5,到现在的GPT-4.

我们相信(我们也是这么做的),功能强大的AI训练应该向政府及进行汇报,同时要越来越认真地这些AI的能力和影响进行预测。进行AI训练要求我们进行最高规格的测试,比如说危险能力测试。

我们认为大规模运算的使用的管控,安全标准,和部署AI后的监管以及经验分享是非常好的注意。

但是,细节问题也很重要,并且应该随着技术的进步时刻调整。

同时,解决现实问题,比如防止滥用和自我伤害,减轻训练中的偏见,以及应对长期存在的问题等等,同样至关重要。

从AI的长期发展历史来看,专家们自信满满的预测往往并不准确。为了避免出现未注意到的预判错误,我们就应该让新技术以其当下的面貌时刻和现实世界碰撞,并在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发展、测试、投入使用,当然能力提升也是一定的。

同时还有一些人们不常聊到的创造性想法,可以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提升AI的安全性状况。

比如说,开发一系列性能越来越强的AI十分简单,这就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安全问题的机会,和过去不常出现重大模型升级时的方法完全不同。

未来的AI变革性技术变化让我们更加乐观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担忧。

各种不同的情感都是合理的,OpenAI的内部人员也都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可以一同构建未来——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同时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义务。

网友:改名GPT-4.5,搞定

那对于这个惊爆的大瓜,网友们信不信呢?

有人认为,这一串发言,完全就是欲盖弥彰,把GPT-5这个名字改成GPT-4.5不就完事了么。

GPT-5根本不存在?ChatGPT之父Sam Altman首次公开表态,最新视频流出

这一网友也很损地翻译了一下Altman的话,「这个发言总结起来就是,我们没搞GPT-5,搞的是GPT-4.99999。」

GPT-5根本不存在?ChatGPT之父Sam Altman首次公开表态,最新视频流出

这位网友脑洞更大,「我们没有在训练GPT-5,这是虚假消息。我们训练的AI叫GPT-10,然后我们会让GPT-10去开发一个既安全又合理的GPT-5,再弄9个版本之后,我们就可以公之于众啦。」

GPT-5根本不存在?ChatGPT之父Sam Altman首次公开表态,最新视频流出

而另一边,Sam Altman曾经的好兄弟、OpenAI曾经的联合创始人之一马斯克,最近也被爆出花大价钱买了10000个GPU(每颗约1万美元),还从谷歌那里高价挖人,要在推特内部启动一项AI项目。

GPT-5根本不存在?ChatGPT之父Sam Altman首次公开表态,最新视频流出

因为经营理念不和、愤而退出OpenAI创始人席位的马院士,究竟在憋什么大招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ykiaR2hMqA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ID:AI_era),作者:新智元,36氪经授权发布。

版权声明:GJM 发表于 2023年4月17日 pm3:59。
转载请注明:GPT-5根本不存在?ChatGPT之父Sam Altman首次公开表态,最新视频流出 | AI工具猫

相关文章

各个都是财大气粗的主儿。 文丨杨博宇 来源丨投中网 传统制造业公司正迎来二次创业的收获期。 近日,背靠潍柴动力的农业机械独角兽——潍柴雷沃向创业板提交了上市申请。 再往前推几个月,万向集团旗下的锂电池公司万向 123 ,已经进入上市流程。 正泰电器旗下的户用光伏运营商正泰安能也计划独立拆分上市。 潍柴动力、正泰电器、万向集团……这些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传统制造业公司,正在培育出一个又一个先进制造独角兽。不过与它们当年白手起家时不同,这些子公司不仅背靠巨头,更牵手了一批知名VC/PE。 潍柴的亲儿子 背后站着一批知名机构 先从最近的潍柴雷沃说起。 3月24日,潍柴动力发布公告称,分拆子公司潍柴雷沃至创业板上市申请,已经获得深圳证券交易所受理。如果IPO成功,这将是潍柴控股旗下第9家上市公司。 潍柴雷沃是国内农机装备赛道的龙头企业。潍柴雷沃的成长,始于潍柴动力在农机装备领域的布局。 90年代末,潍柴动力的掌门人谭旭光到欧洲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大型拖拉机可以卖到几十万甚至数百万一台,其利润之丰远非卡车轿车可以比拟。而相比之下,国内市场的主要农机产品手扶式拖拉机,产品低端、利润微薄。 谭旭光判断,高端农业机械一定是未来的极具增长潜力的赛道。2004年,潍柴动力参股设立了农机装备公司雷沃重工,并且作为供应商,为其提供发动机。 潍柴动力和雷沃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雷沃重工成立后,公司发展水平未如预期。这一方面是受限于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中国农业长期以来是小农经济,土地分散、小户经营。欧美大农场式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只存在于新疆、东北和华北的部分地区。另一方面,技术实力制约了包括雷沃在内的本土农机企业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需要两大核心技术——高性能的发动机和CVT无级变速器。前者是潍柴动力看家本领,但是后者则完全垄断在欧美国家手中。 转机发生在10年后。2015年,我国陆续出台了土地集约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农村土地流转和工业化管理加快,高端化和大型化的农机装备迎来快速增长期。 农业经营的环境变化,让潍柴动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机装备上。当时,在谭旭光的主导下,不断通过收购的方式,来壮大国产农机设备的技术实力。特别是2020年,潍柴动力斥资1400万欧元收购了奥地利威迪斯控股有限公司51%的股权。将CVT无级变速器的核心技术揽入囊中。 两大阻碍都迎刃而解,潍柴动力在高端农机装备的布局开始提速。2020年—2021年,经过多轮博弈和谈判,潍柴动力成为雷沃重工第一大股东(原第一大股东为天津雷沃重工),并随后将公司更名为“潍柴雷沃”,成为雷沃的真正掌舵人。 重组后,潍柴雷沃成为潍柴动力在农机装备赛道的重要支撑。它不仅获得了整机、电控、发动机、CVT等全套核心技术,而且在潍柴动力的帮助下完成产能、机制和文化的一些列内部改革。重组完成的潍柴雷沃,迅速扭转了常年亏损的局面。其产品轮式谷物收获机、玉米收获机市占率位居全国排第一,拖拉机、履带式收获机市占率位居第一。已经坐稳了国内高端农机赛道的头把交椅。 在潍柴雷沃的上市路上,自然也离不开风投的助力。 据天眼查显示,2016年潍柴雷沃(当时还是雷沃重工)获得了国投创新、冠亚投资、青特集团的融资。 2022年11月,潍柴雷沃披露新一轮战略融资完成。中央企业乡村振兴基金、欠发达地区发展基金、鲁信智农、中民创新、垦拓基金和无锡锦秋6家机构共投资9.1亿元。 其中,前两家机构是国家队,鲁信智农背后是山东省财政厅,中民创新是中化资本创投发起设立的农业赛道产业基金,垦拓基金是北大荒集团旗下的产业资本。 无锡锦秋呢,则是原字节财务投资负责人杨洁设立的锦秋基金。 潍柴雷沃聚集了国家、地方、上下游产业链和市场化机构的投资者。是知名VC/PE押注制造业巨头二次创业的代表之一。 巨头“创业”,风投捧场 像潍柴雷沃一样受到资本追捧的“富二代”可不少。正泰集团旗下的正泰安能,万向集团旗下的万向123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1984年,南存辉创办了正泰电器,从插座开关等小型电器起步,逐渐成长为电器设备制造的龙头。2006年,正泰集团开始二次创业,从传统的电器市场切入新能源产业。2015年,又成立了专注于户用光伏的正泰安能。 随着光伏产业成本的不断减低,户用光伏逐渐增长。特别是在2021年6月,“分布式光伏电站整县推进政策”实施后,户用光伏迎来爆发拐点。截至 2022年12 月,正泰安能户用光伏突破80万户,新增装机容量占全国户用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的30%,开发规模居全球第一。 而在正泰安能的背后站着一批大牌机构。2021年,正泰安能完成A轮10亿元融资。珠海通沛、IDG资本、季子投资、鋆昊资本、工银投资、红杉中国、浙民投、三峡绿色投资、天雅资本、浙江丝路基金参投。 2022年,正泰安能又完成B轮和B+轮融资。其中B轮融资15亿元,投资方为珠海通沛、IDG资本、杭实资管、华金资本、万银资产、天雅资本。B+轮融资22.29亿元,投资方为中俄能源基金、中国银行、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龙庆资本、南网建鑫基金、核聚资产、越秀产业基金。其阵容不可谓不豪华。 同为著名浙企的万向集团也是如此。 万向集团的前身是创立于1969年的公社作坊宁围农机厂。改革开放后,传奇浙商鲁冠球带领宁围农机厂转向汽车万向节生产,并且更名为“万向”。1994年,万向集团成长为万向节生产的行业龙头,其产品占到全国市场65%的份额。万向钱潮也于这一年在深圳上市,是我国乡镇企业上市的第一股。 进入21世纪后,鲁冠球力主万向集团向整车制造和新能源产业链扩张。以“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发展思路进行布局。万向123就是其中重要一环。 2013年1月,万向集团以2.56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规模最大的锂电池制造企业A123系统公司,后将其更名为万向123。万向123的电池材料覆盖磷酸铁锂、三元、固态技术路线,主要产品有12V/48V低压电池、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以及储能电池系统,是大众、沃尔沃、宝马、戴姆勒、奥迪、保时捷、法拉利、上汽等汽车巨头的供应商。 2022年万向123获得国开发展基金、盈科资本、工银瑞信、工银投资等机构9亿元投资。投后估值高达400亿,是锂电池赛道又一超级独角兽。 除此之外,三一重工旗下的建筑工业化公司三一筑工先后完成两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博裕资本、中信聚信投资、启源资本和碧桂园创投。 长城汽车旗下的氢燃料电池研发商未势能源先后获得国投招商、人保资本、建信股权、智科资产、博时资本、中建材新材料基金的投资。 长虹集团旗下的光电连接器研发商华丰集团获得深创投、红塔创投、海通创新证券投资、越秀产业基金、北交投资、东兴资本等机构的投资。 如果再仔细梳理改革开放初期成立的制造企业,就会发现在这些传统巨头旗下都有不少先进制造赛道的创新型公司。它们大多在2010年前后设立或重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人问津,但在2020年后都开始获得大量融资。 “交个朋友”型投资 单从财务数据上看,这些隐形“富二代”们好像完全不需融资。它们不仅有强大的靠山,而且自身经营状况也不俗。 比如,正泰安能2021年营收57亿元,净利润8.34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70.92亿元,净利润12.34亿元。潍柴雷沃2021年营业收入172.16亿元,净利润12.35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141.71亿元,净利润7.13亿元。 各个都是财大气粗的主儿。 不过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多。有的企业确实现金充沛,但有的企业“属于重资产投入,需要吸引外部资金来减轻压力。” 还是以正泰安能为例。据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其负债总额为294.52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5.49%。如果完全由母公司来运营,也着实吃不消。特别是在产能扩建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量更大。分拆融资,就是一个减轻资金压力的方式。 不过除了钱,母公司还对外界有其他需求——比如降低转型升级带来的风险。 正泰电器2006年进军光伏新能源时,走的是和隆基、通威不同的技术路线。隆基、通威押注晶硅,正泰电器选择薄膜。 当时正泰新能源总裁陆川解释了这一路径选择,“薄膜用料是晶硅的200分之一,对材料依赖弱。转化率虽然低一点,但成本低很多。”正泰电器似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创新”并未按照它的剧本演进。2012年,国际硅料价格从每公斤500美元跌至15.75美元。原本在薄膜路线上建立的技术和成本优势荡然无存。 不过正泰电器是幸运的,押错技术路线,它只付出了约10亿元人民币和6年时间的代价。而同样押注薄膜的汉能集团却走向了破产。 可见,传统制造业巨头在转型升级中面临巨大风险——不转必死,一转就死。它们需要不仅能够提供资金,更能够在创新上提供帮助的“朋友”。 风险投资可以成为这样的朋友。经济学家许小年曾经在针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演讲中提到,中国制造业的创新活动需要风险资本的介入。因为“创新活动的高风险、高回报,就决定了创新的机制,一定是基于市场的风险投资。” 于是,在制造业巨头二次创业中,风险资本为其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的选择——一方面,转型的巨量资金得到补充;另一方面能够利用风险投资机构的“社交网络”,提升对创新的感知力和控制力。 一个更鲜明的例子是,当年南方某制造业公司(也是细分赛道龙头)主动找到高瓴资本,希望对方能够帮助自己实现转型升级。这样的例子说明,制造业企业甚至是体量庞大的巨头,在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时,已经改变了原来创业时单兵独勇的打法,开始尝试联合早期投资机构共同合作。 而对于机构而言,这样的机会无疑是一块“肥肉”。 盈科资本董事长钱明飞在谈及投资万向123时就说道,“这类既具备引领性技术纵向优势又兼顾产业生态链横向统筹的优质企业,是盈科资本不容错过的核心资产。”这句话不仅可以用来强调万向123的优势,也可以来描述不少制造业巨头二次创业项目的整体特点。 另外,“这确实是安全度和确定性更高的机会”,在某人民币头部机构的李斌(化名)向我说道,“起码人家也是真金白银砸进来的,不是靠PPT融资吹概念。”而且如果是在当下一些高景气度的赛道,比如新能源、新材料等。这样的投资机会就显得更加可贵。另一方面,对于市场化的机构而言,这样的投资也能够补充自己在产业端的背景。“榜上产业界的大佬,也可以方便为日后投资早期项目时提供产业界的背书和资源。” 不过对于机构而言,真正的问题是能否接住机会。在某地方国有投资平台任职的卢勇(化名)就分析道,“一笔融资就好几十亿,平均下来每家机构就得出几亿。除了各地的产业资本和地方政府,玩得起的都是一些大机构。” 这在前文三个企业案例的股东名录里也可以得到印证。投资方基本上是三种机构:国家队、大产投和红杉高瓴这样的大机构。“这是一种‘交朋友’性质的融资。有的企业还涉及到国企混改。哪些机构有分量能够成为朋友,哪些朋友又能够投进来,其实都有着复杂的利益博弈。”一位投资人这么对笔者说道。 不过,无论风险投资机构能不能接住,有一点毋庸置疑——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迎来丰收期。据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制造业IPO数量149家,是去年全年IPO数量最多的行业;募资规模达1491.72亿元,占到整个市场的25%。今年1月和2月,制造业的IPO数量也位居榜首。 而且一级市场的投资热度也持续不减。1月份,制造业投资案例79起,仅次于IT与信息化赛道;交易规模21.80亿美元,位列第一。2月份,制造业的投资多达93起,交易规模达到38.46亿美元,数量和金额都位列第一。 纵使并非所有机构都能参与到巨头们的二次创业中,但对于大部分机构而言,还有更多制造类的创新项目等待着资本加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杨博宇,36氪经授权发布。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